尹海山律师
当前位置: > 刑事法律 > 司法解释 >
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6〕32号)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1-04 10:53 阅读:
 
 
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6〕32号)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为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近年来,利用通讯工具、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持续高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等上下游关联犯罪不断蔓延。此类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严重干扰电信网络秩序,严重破坏社会诚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危害性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的特点,坚持全链条全方位打击,坚持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坚持最大力度最大限度追赃挽损,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坚决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二、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二年内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未经处理,诈骗数额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酌情从重处罚:
 
  1.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
 
  2.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
 
  3.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
 
  4.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
 
  5.曾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行政处罚的;
 
  6.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或者诈骗重病患者及其亲属财物的;
 
  7.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的;
 
  8.以赈灾、募捐等社会公益、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
 
  9.利用电话追呼系统等技术手段严重干扰公安机关等部门工作的;
 
  10.利用“钓鱼网站”链接、“木马”程序链接、网络渗透等隐蔽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的。
 
  (三)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诈骗数额接近“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具有前述第(二)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上述规定的“接近”,一般应掌握在相应数额标准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四)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骗得财物的,以诈骗罪(既遂)定罪处罚。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1.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或者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2.在互联网上发布诈骗信息,页面浏览量累计五千次以上的。
 
  具有上述情形,数量达到相应标准十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上述“拨打诈骗电话”,包括拨出诈骗电话和接听被害人回拨电话。反复拨打、接听同一电话号码,以及反复向同一被害人发送诈骗信息的,拨打、接听电话次数、发送信息条数累计计算。
 
  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故意隐匿、毁灭证据等原因,致拨打电话次数、发送信息条数的证据难以收集的,可以根据经查证属实的日拨打人次数、日发送信息条数,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等相关证据,综合予以认定。
 
  (五)电信网络诈骗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诈骗罪既遂处罚。
 
  (六)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裁量刑罚,在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时,一般应就高选择。确定宣告刑时,应当综合全案事实情节,准确把握从重、从轻量刑情节的调节幅度,保证罪责刑相适应。
 
  (七)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应当严格控制适用缓刑的范围,严格掌握适用缓刑的条件。
 
  (八)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应当更加注重依法适用财产刑,加大经济上的惩罚力度,最大限度剥夺被告人再犯的能力。
 
  三、全面惩处关联犯罪
 
  (一)在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中,非法使用“伪基站”“黑广播”,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的,以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
 
  使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构成数罪的,应当依法予以并罚。
 
  (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四)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没有证据证明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符合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追究刑事责任。
 
  (五)明知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以下列方式之一予以转账、套现、取现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1.通过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刷卡套现等非法途径,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
 
  2.帮助他人将巨额现金散存于多个银行账户,或在不同银行账户之间频繁划转的;
 
  3.多次使用或者使用多个非本人身份证明开设的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或者多次采用遮蔽摄像头、伪装等异常手段,帮助他人转账、套现、取现的;
 
  4.为他人提供非本人身份证明开设的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后,又帮助他人转账、套现、取现的;
 
  5.以明显异于市场的价格,通过手机充值、交易游戏点卡等方式套现的。
 
  实施上述行为,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实施上述行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尚未到案或案件尚未依法裁判,但现有证据足以证明该犯罪行为确实存在的,不影响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认定。
 
  实施上述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诈骗信息大量传播,或者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七)实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之行为,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八)金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业务经营者等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被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准确认定共同犯罪与主观故意
 
  (一)三人以上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应依法认定为诈骗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犯罪集团中组织、指挥、策划者和骨干分子依法从严惩处。
 
  对犯罪集团中起次要、辅助作用的从犯,特别是在规定期限内投案自首、积极协助抓获主犯、积极协助追赃的,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全部犯罪包括能够查明具体诈骗数额的事实和能够查明发送诈骗信息条数、拨打诈骗电话人次数、诈骗信息网页浏览次数的事实。
 
  (二)多人共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对其参与期间该诈骗团伙实施的全部诈骗行为承担责任。在其所参与的犯罪环节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认定为主犯;起次要作用的,可以认定为从犯。
 
  上述规定的“参与期间”,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着手实施诈骗行为开始起算。
 
  (三)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共同犯罪论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1.提供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手机卡、通讯工具的;
 
  2.非法获取、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
 
  3.制作、销售、提供“木马”程序和“钓鱼软件”等恶意程序的;
 
  4.提供“伪基站”设备或相关服务的;
 
  5.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的;
 
  6.在提供改号软件、通话线路等技术服务时,发现主叫号码被修改为国内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公共服务部门号码,或者境外用户改为境内号码,仍提供服务的;
 
  7.提供资金、场所、交通、生活保障等帮助的;
 
  8.帮助转移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套现、取现的。
 
  上述规定的“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应当结合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既往经历,行为次数和手段,与他人关系,获利情况,是否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处罚,是否故意规避调查等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定。
 
  (四)负责招募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或者制作、提供诈骗方案、术语清单、语音包、信息等的,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
 
  (五)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但不影响对已到案共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认定的,可以依法先行追究已到案共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五、依法确定案件管辖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
 
  “犯罪行为发生地”包括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其管理者所在地,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地,诈骗电话、短信息、电子邮件等的拨打地、发送地、到达地、接受地,以及诈骗行为持续发生的实施地、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
 
  “犯罪结果发生地”包括被害人被骗时所在地,以及诈骗所得财物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等。
 
  (二)电信网络诈骗最初发现地公安机关侦办的案件,诈骗数额当时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后续累计达到“数额较大”标准,可由最初发现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公安机关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侦查:
 
  1.一人犯数罪的;
 
  2.共同犯罪的;
 
  3.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还实施其他犯罪的;
 
  4.多个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存在直接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
 
  (四)对因网络交易、技术支持、资金支付结算等关系形成多层级链条、跨区域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可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五)多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立案侦查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或者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争议的,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协商解决。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的,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六)在境外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可由公安部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七)公安机关立案、并案侦查,或因有争议,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立案侦查的案件,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
 
  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境外案件,公安机关应在指定立案侦查前,向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报。
 
  (八)已确定管辖的电信诈骗共同犯罪案件,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归案后,一般由原管辖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管辖。
 
  六、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一)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确因被害人人数众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逐一收集被害人陈述的,可以结合已收集的被害人陈述,以及经查证属实的银行账户交易记录、第三方支付结算账户交易记录、通话记录、电子数据等证据,综合认定被害人人数及诈骗资金数额等犯罪事实。
 
  (二)公安机关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案件证明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应当随案移送批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文书和所收集的证据材料,并对其来源等作出书面说明。
 
  (三)依照国际条约、刑事司法协助、互助协议或平等互助原则,请求证据材料所在地司法机关收集,或通过国际警务合作机制、国际刑警组织启动合作取证程序收集的境外证据材料,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公安机关应对其来源、提取人、提取时间或者提供人、提供时间以及保管移交的过程等作出说明。
 
  对其他来自境外的证据材料,应当对其来源、提供人、提供时间以及提取人、提取时间进行审查。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且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七、涉案财物的处理
 
  (一)公安机关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应当随案移送涉案赃款赃物,并附清单。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应一并移交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同时就涉案赃款赃物的处理提出意见。
 
  (二)涉案银行账户或者涉案第三方支付账户内的款项,对权属明确的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查实全部被害人,但有证据证明该账户系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且被告人无法说明款项合法来源的,根据刑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应认定为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三)被告人已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缴:
 
  1.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的;
 
  2.对方无偿取得诈骗财物的;
 
  3.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的;
 
  4.对方取得诈骗财物系源于非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
 
  他人善意取得诈骗财物的,不予追缴。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附 1:“两高一部”发布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案意见新闻发布会
 
 
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闻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王玲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李睿懿、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副厅长元明、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陈士渠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了《意见》的相关情况。
 
    近年来,利用通讯工具、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持续高发。今年以来,陆续发生了几起在校学生被骗走学费而导致猝死或自杀的案件,影响极为恶劣。李睿懿介绍说,与传统诈骗犯罪相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各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犯罪特征,对政法机关依法打击此类犯罪,提出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法律标准,统一执法尺度,更及时、更准确、更严厉地惩治此类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针对新型犯罪特点,结合实际情况依照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联合制定出台了本《意见》。
 
    据李睿懿介绍,《意见》共七个部分、三十六条。分别规定了总体要求、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全面惩处关联犯罪、准确认定共同犯罪与主观故意、依法确定案件管辖、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涉案财物的处理等内容。这些内容总体上都体现了坚持依法从严惩处、坚持依法全面惩处、坚持全力追赃挽损和坚持依法准确惩处等四个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李睿懿称,坚持依法从严惩处是《意见》的关键和核心。
 
    《意见》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性质和特点,实行全国统一数额标准和数额幅度底线标准。《意见》规定,电信网络诈骗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
 
    《意见》还规定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数额达到相应标准后,具有造成严重后果,如诈骗致人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犯罪手段恶劣,如利用“钓鱼网站”、“木马”程序链接等进行诈骗的;以社会弱势群体为诈骗对象;诈骗扶贫、救济款物等十项情形之一的,予以从重处罚。
 
    《意见》专门规定,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被告人,要严格控制适用缓刑的范围,严格掌握适用缓刑的条件。
 
    《意见》充分考虑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诈骗数额确认难度大等情况,采取了数额标准和数量标准并行,规定,诈骗数额虽难以查证,但查明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另外,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意见》规定,对于诈骗犯罪集团的从犯,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投案自首,积极协助抓获主犯,积极协助追赃的,司法机关就会兑现政策,依法从宽处罚。
 
    李睿懿介绍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般都是多人共同犯罪,分工较细,环节较多,流程较长,形成较为完整的犯罪链条。通常又衍生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等上下游关联犯罪,形成以诈骗为中心的系列犯罪产业链。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行有效打击,必须斩断其犯罪链条,综合惩治,确保全方位打击,不留死角。
 
    《意见》规定了各种电信网络诈骗上下游关联犯罪的处理原则,如使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构成犯罪的,依法进行数罪并罚。
 
    《意见》规定,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骗得的赃款进行转账、套现、取现的行为,应当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有事先通谋,则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为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提供银行卡或手机卡、提供“伪基站”设备、提供互联网接入或者支付结算、提供场所或者交通等帮助行为的,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为诈骗分子撰写并提供诈骗“剧本”等,或者负责在社会上引诱、招募人员并向诈骗集团或团伙输送,本人从中牟取非法利益,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
 
    李睿懿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直接侵害群众的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特别是一些普通群众的生活费、治病钱、学费等被骗走,导致这些群众的生活更加困难,精神受到打击,造成严重物质和精神损害。政法机关在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并加大财产刑处罚力度的同时,尽最大力量挽回被害群众的经济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意见》明确要求,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应当更加注重依法适用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刑,加大经济上的惩罚力度。依法追缴涉案账户内违法资金,最大限度追赃挽损,弥补被害群众的经济损失。
 
    对转移、隐匿赃款,企图对犯罪所得进行“洗白”等行为《意见》明确规定,被告人已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但他人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或者他人无偿取得诈骗财物,或者他人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或者他人取得诈骗财物系源于非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司法机关将一律依法追缴。
 
    李睿懿说,对电信诈骗犯罪依法严惩,必须严格证明标准,遵循法定程序,正确适用法律,才能实现司法公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意见》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结果发生地”作出较为全面的列举式的规定,以方便执法办案。如规定诈骗电话、信息、电子邮件等的拨打地、发送地、到达地、接受地,均属于“犯罪行为发生地”。
 
    《意见》还规定,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案侦查、指定立案侦查的案件,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公安机关指定立案侦查的大要案和境外案件,应事先向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报。
 
    考虑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被害人数众多且难以一一取证的实际情况,《意见》规定,确因被害人人数众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逐一收集被害人陈述的,可以结合已收集的被害人陈述,以及经查证属实的银行账户交易记录、第三方支付结算账户交易记录、通话记录、电子数据等证据,综合认定被害人人数及诈骗资金数额等犯罪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附2:解析“两高一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六大亮点
 
作者:王春晖
 
 
“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指不法分子利用通讯、互联网等技术和工具,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植入木马等手段,诱骗(盗取)被害人资金汇(存)入其控制的银行账户,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根据以上特征,该类犯罪较妥当的称谓应该是“通讯信息诈骗”。
 
近年来,利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犯罪活动呈高发态势,犯罪涉案链条长,团伙组织严密,诈骗手法逐步升级且更趋隐蔽,受害群体已覆盖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已经成为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害。特别是2016年8月震惊全国的徐玉玉案以及其他几起在校学生被骗走学费而导致猝死或自杀的案件,使得通讯信息诈骗再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围绕通讯信息诈骗犯罪,还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灰色产业链,如非法使用“伪基站”、“黑广播”设备、非法获取、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帮助转移诈骗赃款等上下游关联违法犯罪。
 
中央高度重视打击防范通讯信息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专门建立了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要求惩防并举,重拳出击,深入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今年10月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下称:《通告》),提出了一系列源头防范的举措和打击目标。《通告》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要依法快侦、快捕、快诉、快审、快判,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展蔓延势头,但《通知》未就该类新型通讯信息网络诈骗犯罪如何适用法律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针对该类新型犯罪特点和作案手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各行业的意见,并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依照刑法、刑诉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联合制定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并于12月20日正式发布实施。《意见》的及时出台,对打击通讯信息诈骗违法犯罪,将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下面就“两高一部“《意见》中的六大亮点作如下解析:
 
一、《意见》规定了十项“从重处罚”的情节
 
刑法上的“从重处罚”是指在刑法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重种类或者较高幅度的处罚。从重处罚表明犯罪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比较严重的,要在量刑幅度内容,选择比较重的刑罚。《意见》第二条规定了十项电信网络诈骗从重处罚的情节:1.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2.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3.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4.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5.曾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行政处罚的;6.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或者诈骗重病患者及其亲属财物的;7.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的;8.以赈灾、募捐等社会公益、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9.利用电话追呼系统等技术手段严重干扰公安机关等部门工作的;10.利用“钓鱼网站”链接、“木马”程序链接、网络渗透等隐蔽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的。
 
我国刑法中的“从重处罚”必须以“从重处罚情节”为依据,如果没有“从重处罚情节”,不得对犯罪分子进行从重量刑。从《意见》确定的十类从重处罚情节看,电信网络诈骗除了构成诈骗本罪之外,该类新型犯罪还将引发系列犯罪并导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大该类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成本。
 
二、《意见》进一步确定了诈骗“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
 
《意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意见》同时规定, 二年内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未经处理,诈骗数额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也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如果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诈骗数额“接近”上述“数额巨大”或“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同时具有以上十项“从重处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或“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这里的“接近”,一般应掌握在相应数额标准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三、《意见》采取了数额标准和数量标准并行的定罪方式
 
目前,诈骗分子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和互联网技术实施通讯信息诈骗犯罪,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加大了侦查和取证的难度,因此实践中很难确定所涉及的诈骗数额。《意见》充分注意到这一情况,采取了数额标准和数量标准并行的定罪方式,即可根据犯罪分子的诈骗数额,也可根据其实际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信息的数量来定罪量刑。
 
通讯信息诈骗犯罪能确定数额的应当以诈骗罪(既遂)定罪处罚,刑法中的“犯罪既遂”是指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如不能确定数额的应当按照数量标准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如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或者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以及在互联网上发布诈骗信息,页面浏览量累计五千次以上,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因此“犯罪未遂”也是犯罪,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意见》的此项规定体现《刑法》中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四、《意见》坚持了全面惩处关联犯罪的原则
 
通讯信息诈骗通常是多人共同犯罪,其采用分工负责、拆分责任的作案方式,并进行公司化、专门化管理,具有犯罪隐蔽性强,跨地域犯罪,成本低、收益大,科技含量高,方法也在不断升级,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犯罪产业链。该类新型诈骗犯罪在实施过程中,还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使用“伪基站”、“黑广播”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犯罪以及为该类诈骗犯罪提供犯罪工具、设备和技术支持等上下游关联的犯罪情形。对此《意见》针对通讯信息诈骗犯罪链衍生出的六类犯罪情形做出了定罪量刑标准:
 
1. 非法使用“伪基站”和“黑广播”,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的,以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 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使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同时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将实行“数罪并罚”。
 
3.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将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4,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即使没有证据证明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如果符合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将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追究刑事责任。
 
5. 明知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以予以转账、套现、取现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
 
《意见》作出了比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一款字面含义更为广泛的解释,例举了五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一是通过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刷卡套现等非法途径,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二是帮助他人将巨额现金散存于多个银行账户,或在不同银行账户之间频繁划转的;三是多次使用或者使用多个非本人身份证明开设的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或者多次采用遮蔽摄像头、伪装等异常手段,帮助他人转账、套现、取现的;四是为他人提供非本人身份证明开设的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后,又帮助他人转账、套现、取现的;五是以明显异于市场的价格,通过手机充值、交易游戏点卡等方式套现的。《意见》规定,实施上述行为,如果事前有通谋的,将以共同犯罪论处。
 
6. 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诈骗信息大量传播,或者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将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二)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三)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四)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意见》专门针对金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业务经营者等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被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
 
五、《意见》依法明确了案件的管辖
 
由于该类犯罪区域的无限性和犯罪地域管辖的有限性,司法机关在追诉、惩罚此类犯罪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经常性的困惑是如何确定案件管辖权。对此,《意见》规定了八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管辖原则,即除一般情况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或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外,对因网络交易、技术支持、资金支付结算等关系形成多层级链条、跨区域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的管辖,多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立案侦查案件的管辖,在境外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的管辖以及公安机关立案、并案侦查,或因有争议案件的管辖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意见》明确规定,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均属于犯罪地,前者包括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其管理者所在地,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地,诈骗电话、短信息、电子邮件等的拨打地、发送地、到达地、接受地,以及诈骗行为持续发生的实施地、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后者包括被害人被骗时所在地,以及诈骗所得财物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等。
 
为了联合应对和打击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境外案件,《意见》要求公安机关应在指定立案侦查前,应向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报。
 
六、《意见》明确了赃款和赃物的处理规则
 
为了及时挽回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给受害者造成的财产损失,《意见》明确了涉案赃款和涉案赃物的三项处理规则:
 
首先,公安机关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必须随案移送涉案赃款赃物,并附清单。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应当一并移交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同时就涉案赃款赃物的处理提出意见;
 
其次,涉案银行账户或者涉案第三方支付账户内的款项,对权属明确的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必须及时返还。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查实全部被害人,但有证据证明该账户系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且被告人无法说明款项合法来源的,根据刑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应认定为违法所得,也予以追缴;
 
再次,如果被告人已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但属于以下四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均应当依法追缴:.1.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的;2.对方无偿取得诈骗财物的;3.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的;4.对方取得诈骗财物系源于非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
 
结束语:
 
“两高一部”的《意见》属于司法解释,其不仅涉及刑法实体法的适用,也涉及刑事程序法的适用,其中《意见》中涉及的公安机关在行使刑诉法相关权力时,不是行政主体,而属于司法机关。《意见》具有法律效力,每个公民及司法机关、金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业务经营者均必须给与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与领会,并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执




附 3:
 
专家解读两高一部司法解释:明确法律标准 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编者按 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明确法律标准,统一执法司法尺度,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准确理解、贯彻《意见》规定,本报刊发专家解读文章,敬请关注。
 
 
 
 
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两高一部”出台《意见》,就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作出具体规定,是指导各地执法司法机关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规范依据。
 
我国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与互联网产业化背景与“互联网+”时代逐渐形成的跨地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庞大灰黑产业链和犯罪利益链,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不法行为构成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得以转移的较为完整的上下游灰黑产业链和犯罪利益链。如果不从源头上根治灰黑产业链、切断犯罪利益链,就难以从根本上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得以滋生、实施和蔓延的温床。因此,惩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仅必须依法严惩直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分子,而且应当依法全面惩处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外围支持的关联犯罪。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意见》根据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惩处关联犯罪”的基本要求,并就如何依法“全面惩处关联犯罪”提出了具体意见。对《意见》中的相关内容,应当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意见》明确了电信网络诈骗上下游灰黑产业链与犯罪利益链常见犯罪行为的刑法定性。例如,凡是非法使用“伪基站”“黑广播”,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构成犯罪的,应当以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追究刑事责任;非法出售、提供、窃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没有证据证明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应当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论处;明知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以《意见》列举的五种方式之一予以转账、套现、取现的,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信息网络管理义务,致使诈骗信息大量传播或者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意见》规定了实施上述关联犯罪行为,同时又构成诈骗罪时的定罪量刑原则。《意见》根据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关联犯罪行为的不同情况,分别设定了从一重处断的原则和数罪并罚的原则。比如,明知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转账、套现或者取现,同时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与其他犯罪的,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同时构成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和诈骗罪的,以及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同时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与诈骗罪的,都应当按照从一重处断的原则,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但是,使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构成数罪的,则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意见》确认了关联犯罪行为与电信网络诈骗构成共同犯罪的认定原则。《意见》明确,明知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转账、套现、取现,如果行为人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具有事前通谋的,或者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以《意见》第四部分列举的八种行为方式之一予以外围支持或者帮助的,除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以外,原则上都应当以诈骗罪的共同犯罪论处。《意见》同时规定,只要实施了掩饰、隐瞒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虽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尚未到案或案件尚未依法裁判,但现有证据足以证明该犯罪行为确实存在的,不影响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认定。
 
《意见》警示并强化了金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业务经营者对于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责任。《意见》强调,金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业务经营者等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被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案例

查看更多内容

本站相关案例及文章

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6〕32号)司法解释

查看更多内容
上一篇: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14)
下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7号)
相关文章
尹海山律师

友情链接

        
办公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969号谷泰滨江大厦13层1301室(南外滩 靠近董家渡路)电话:18616344909 EMAIL:86054476@qq.com
Copyright 2015-2022 上海辩护律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4137号-1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86-163-4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