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山律师
当前位置: > 本站案例 >
尹海山律师办理巨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判缓刑)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10-21 14:12 阅读:






(相关罪名链接指引:非法公众吸收存款罪专题)  


本站类似案件链接指引:1、尹律师办理周鹏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700万案例

                                                2、  尹律师为秋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辩护(涉案2千万 判缓刑8个月)
                                               
                                                3、  尹律师代理林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4、 尹海山律师代理夏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缓刑)

                                                5    尹海山律师办理2.45亿元集资诈骗案 (改变定性为“非吸”)

 
                                            6、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亿元,从轻判处缓刑!(尹律师办理文雪花非吸案)




 
 
本案是轰动一时的“泛鑫”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系列案件中一名被告。泛鑫一案喧嚣一时,首犯陈怡被公安部策划“猎狐行动”从国外抓捕回国。被央视新闻及众多媒体追逐报道。
 
尹海山律师担任该“泛鑫”公司团队负责人李某辩护人。
 
按照“起诉意见书”的认定,被告人单位“泛鑫”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案金额达12亿。(最终法院支持了律师辩护意见,认定李某涉案金额:八千六百万元人民币)。
 
 
本案从当事人家属于2013年9月委托尹海山律师代理,直到2015年7月法院判决,诉讼过程近2年。可谓耗时耗力。所幸,最终法院从轻判决。尹海山律师为其辩护的被告人李某(文中用化名)得以适用缓刑(判三缓五,宣判后当庭释放),这样的结果,已经比我最初设想的要理想很多,特别是与另案处理的首犯陈怡一审被判死缓(陈怡上诉后二审改判无期)相比之下,李某的结果还是满意的。
 
 
 
律师代理案件后,在庭前提交律师意见,对涉案金额及定性提出不同意见:
 
 
 
《关于李华非法集资案的庭前沟通意见》送检察院    (以下部分涉案当事人均用化名)
 
 
1、对于公安机关,认定李某涉案金额达到一亿五千多万元这一点,本律师不予认同。得出此数额的计算方式有误,系把他人之涉案金额强行摊于我的当事人身上。(这一条意见随即被采纳,此后,检察院起诉书对李某的涉案金额降为8600万元,这一变更对本案最终的处理结果有较大影响)
 
2、 根据目前案卷证据反映的情况,李华在陈怡、江杰等人设计的这个局中,并不属于核心成员,对于公司经营的核心问题没有参与策划、讨论、决策。仅仅是实际执行人员,在主观上既无“集资诈骗”的故意,也没有意识到其业务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实质。其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木偶,线牵在陈怡等人手中。
 
3、从主观上讲,李华没有意识到其所从事业务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本质,。一直把它当做正常的保险业务,并且,自己也购买了数额不小的保单。这说明,她在主观上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律风险以及金融风险是丝毫没有意识到的。
 
4、2013年6、7月份后,泛鑫已经没有钱来兑付客户,为了给自己的客户一个交待,李华开始陆续自己垫钱为客户结算本金,以及续保,前后总计已经贴进去五百多万元,(后面附有明细表,相关情节保监工作组张润科长以及其在泛鑫公司领导苏雪萍都认可,领款人也有亲笔签名及收据)并没有给相关人员造成实际的经济损失。事实上,李华在泛鑫的全部“工资、奖金”等收入都早已经贴进去了,这一情节,李华多次向公安办案人员陈述、说明,但相关承办人均未予记录在案,只能请求法院向相关证人及上海保监会工作人员核实。
 
5、泛鑫公司事发后,李华主动到案如实说明情况。积极配合相关调查。态度良好。
 
尹海山律师     2015  
 
 
 
 
 
开庭审理后,律师提出正式辩护意见
 
 
 
 
 
                                                                    辩护词
 
 
审判长,审判员:
 
我受本案被告人家属委托,并征得其本人同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出席法庭,为本案被告人辩护。
我认为,本案起诉书所指控被告人参与泛鑫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基本事实清楚,但是定性不准,被告人李华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具体意见如下:
 
一,首先,对于起诉书所指控被告人李华销售“泛鑫公司”产品的金额、涉及的投资者人数、以及李华所获取的个人佣金及团队管理津贴数额,辩护人没有异议。
 
二、起诉书所指控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个罪名在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犯罪”,根据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李华在本案中,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
具体理由有以下几点:
 
1、根据《刑法》176条,本罪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公然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另外一种是“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在本案当中,依据已经查明事实,“泛鑫公司”不管是利用销售保险合同也罢,还是“理财产品”也罢,显然,都属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这一类型,通俗地讲,就是说“泛鑫公司”的行为,穿了一层合法的外衣,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在2013年7月,泛鑫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怡出逃后,经过媒体的报道甚至渲染,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泛鑫公司”的真实面目,但是,辩护人认为,我们不能用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审视、评价李华在本案中的行为,这对于李华来说,是不公平的。
李华是在2010年3月加入泛鑫公司的,在之前,她并没有保险从业经验,“泛鑫”是她所接触的第一家与保险有关公司,李华的保险代理人资格也是到了“泛鑫公司”之后,在2010年6月才考取的。那么,我们如何能要求她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所从事的业务的真实性质呢? 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泛鑫公司”有多达三四百人的保险代理人队伍,在这些人中,有几个人从一开始就独具慧眼,看穿了”泛鑫公司”公司的业务性质呢? 这些独具慧眼的先知先觉者是谁呢?包括保监局在内,有没有一个机构或者个人在2013年以前对“泛鑫公司”的业务模式提出正式的意见呢?根据相关卷宗材料反映,保监局是在2013年3月就已经发现”泛鑫公司”的业务存在异样,但是,直到八月份,也就是陈怡已经出逃后,保监局在与市公安局经侦队沟通后才倾向于认为”泛鑫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并于8月13日才向经侦报案。那么连保监局都要通过5个月的调查才能有初步判断的事情,李华作为一个此前没有接触过保险业的人员,如何能要求她在主观上知道自己的业务行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呢?不管是从情理上,逻辑上,这种推断都是没有依据的。在本案当中,李华不具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故意,在她的脑子里,自己从事的就仅仅是公司安排的业务,她顾然业务能力强一些,所以被安排做了团队长,但是,不等于她的辨识能力也超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一个较为冷僻刑事罪名,属于行政犯,如果仅仅因为其行为在客观上帮助了“泛鑫公司”实施该行为,就推断她也具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故意,那么辩护人认为,这种推断是典型的客观归罪,不符合事实。
 
2、那么,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认定其具备主观犯罪故意呢,辩护人认为起码应当具备以下要点,她必须对”泛鑫公司”整体经营状况,尤其是财务情况,要有充分了解,并能够参与公司经营方针的决策,惟其如此,她才可能意识到“泛鑫公司”业务的真面目,才能意识到这桩业务的危害性,但是,我们来看看泛鑫公司的团队长的职责,根据李华2013年9月23日的笔录,她作为团队长的职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招聘代理人 2、培训本团队代理人  3、传达公司业务指标  4、统计本团队业绩  5、负责本团队佣金和工资发放  6、本团队日常管理工作。她这些团队长的职能可以说全部都属于本团队事务性的,完全和公司的经营决策无关。也没有机会了解公司的真实财务境况,在同案关系证人李能芳2013年8月28日的笔录中也有相同的描述。
如果我们把李华在本案中所做的多次笔和本案中泛鑫公司其他一般业务代理人(比如第四本卷宗里面的罗璇、沈平、张杰等等)的笔录做仔细比对后,还会发现一个特点,就是李华笔录中对公司业务的描述或许要细致一些,但是在实质问题上,没有什么公司业务内容、手法是李华知道而其他业务人员不知道的,如果我们先看过一般业务员的笔录再来看李华的笔录,会发现,李华笔录里完全没有什么新花样,完全没有什么高层机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辩护人认为,这说明在本质上,在公司决策者眼中,李华等这些所谓的团队长、经理也只是一个大办事员而已。所不同的,就是业务量大一些,但是,对于公司的核心决策,是完全没有参与的资格的。有一个颠簸不破的常识,在一个公司里,知道得越多,分量也就越重要,我想这是大家都会认可的。
 
如果我们再耐心一点,来比对一下泛鑫公司提拔业务骨干的标准,那么会更加深这种印象,泛鑫提拔公司员工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业务量。 有了业务量等于你可以做团队长,但是,不等于你能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和规划,不等于你有权了解更多公司秘密。团队长和普通业务代理人一样,不过是别人棋盘上被利用的一枚棋子而已。所以辩护人认为,不能因为一个所谓“团队长”的空洞头衔,就主观推断李华了解泛鑫公司的真实运作秘密,推断出她具备犯罪的主观故意。
有一个事实是清楚的,不管是在李华的笔录,还是在陈怡、谭睿的笔录中,泛鑫公司的此种业务模式是陈怡和谭睿早已经设计好的。试想一下,李华在2010年初,作为一个毫无保险从业经验的菜鸟,进入到泛鑫,对于公司一贯施行的经营方式,怎么可能会有侦查员一样的警觉和辨识能力呢?
 
3、要谈论一个人的主观恶意,当然还要看看她在了解真实情况后的反应,本案的立案时间是2013年8月13日,对李华采取强制措施是在9月16日,而在此之前,当李华2013年7得知公司账面无钱给客户时,已经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钱贴了进去兑付,累计到现在已经数百万元,这一数额是本案所涉人员中最多的。远远超过了起诉指控她的犯罪所得数额320万,这一点,和泛鑫实际控制人陈怡看到公司情况不妙,立马和情人江杰卷款逃跑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请问,如果说她能在开始的时候意识泛鑫公司的真实危害性,能够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会做这么多此一举、人财两空的笨事情吗?这是荒谬的。所以,辩护人并不否认,李华在泛鑫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其行为在客观上确实助推了危害后果,但是,在主观上没有证据证明其有犯罪故意,如果说,李华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对泛鑫的经营模式有过一些疑问,那么,最多也就是对泛鑫业务规范性,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的疑问,不可能了解到,意识到泛鑫行为的危害后果。不夸张地说,虽然她甚至也是本案的受害者。一方面被利用来为他人做嫁衣,另一方面却要为别人的行为被黑锅。
 
 
 
三,本案程序上存在的瑕疵,法律虽然没有给予辩护人监督司法机关执法活动的权力,但是,当司法机关的执法存在明显瑕疵,并且对被告人的辩护权造成不利影响时,且事关对我的当事人的审判是否公正、公平。因此,辩护人必须予以提出以下
 
1、本案是单位犯罪还是个人犯罪?
 
为什么起诉书对此语焉不详?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追责模式有较大的区别,直接影响对被告人罪名是否能够认定,已经所应负有责任的大小,不知为何起诉书有意无意地疏漏了?
 
2、是共同犯罪还是单独犯罪
 
本案是共同犯罪还是个人犯罪?如果是共同犯罪为什么不将数名被告一起审理,而要分案审理?这样的审理方式即不符合最高法及最高检的相关司法解释精神,也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本案当事人有效行使辩护权。影响了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影响了辩护人对其他同案被告及证人的询问,因此,把多名被告分案审,根本不利于厘清本案客观事实,而是一种盲人摸象的审案方式。这样的审案方式是蹊跷的。辩护人不敢苟同。
 
3、对于多名涉案当事人的追责标准是什么?从目前来看,案与案之间并不平衡,统一。
 
四、以上几点,辩护人已经清楚地表明对本案被告人李华在法律并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辩护意见,但是,泛鑫公司一案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社会影响特别巨大。甚至中央电视台新闻中亦多次报道,多家媒体持续关注。对于这样的案件,客观地说,有些东西已经超出法律层面。甚至不完全是法庭能够控制或者评断的了,这是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因此,辩护人恳请法庭,即便因为各种社会因素必须判处本案被告人刑罚,也请手下留情。
 
 
                                                                                                                          辩护人:尹海山
 
                                                                                                                                                       2015年 5月
 
法院判决书(判处缓刑,判三缓五)
 









 

相关案例

查看更多内容

本站相关案例及文章

尹海山律师办理巨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判缓刑)司法解释

查看更多内容
上一篇:尹海山律师代理陈小斌寻衅滋事案从轻判处(缓刑)
下一篇:尹海山律师办理向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案件
相关文章
尹海山律师

友情链接

        
办公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969号谷泰滨江大厦13层1301室(南外滩 靠近董家渡路)电话:18616344909 EMAIL:86054476@qq.com
Copyright 2015-2022 上海辩护律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4137号-1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86-163-44909